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APP日渐普及。APP在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背后的使用权限和隐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引发的互联网安全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据中新网)
如今,琳琅满目的APP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使用这些APP时,如何保护公众的隐私,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隐私条款缺失现象严重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测评结果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此前,就“部分应用随意调取手机权限、用户信息过度收集滥用”等问题,网信办、工信部和权威主流媒体等都发起过调查,明确指出许多APP的隐私保护不容乐观,并点名了部分企业。如今看来,相关方面的苦口婆心并没有内化为企业自省改进的动力,许多APP依然我行我素。
如今,注册使用APP时,用户就会被要求“一揽子”打包授权。APP有权调取用户的通讯录、地理位置、照片等。一些知名企业家甚至宣称,“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他们没有那么敏感”。这些企业无视管理部门的警告,让公众的隐私在APP中“裸奔”。
泄露隐私潜在危害很大
虽然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但容易被忽略,是因为没暴露出显著的危害性。实际上,这是对“个人信息”界定不清晰、认识不到位造成的。隐私本应由用户自己支配,相关信息在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他人收集了,显然侵害了用户的权益。
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出于对未来业务发展前景的预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却全然不顾及是否跨越边界。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处于溢出状态,再加上难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失窃案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件频频曝光,造成了社会经济损失,给公众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信息安全。
对违规者加大惩罚力度
今年5月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外收集额外的个人信息。而目前很多APP并未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往往采取默认勾选、开启众多权限的方式,对用户隐私数据进行超范围收集和使用,已然属于违规行为。
面对手机权限管理不到位的难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全软件的管控工作,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并且通过法律来约束企业执行。在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和宣传推广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合法的标准,勿让不法企业钻空子。而且,相关部门的制止和纠错不能止于约谈,要对违规者加大惩罚力度,督促企业尊重用户隐私信息,合理规范收集使用相关数据,严格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性,不得超越法律界限。
此外,保护用户隐私,未雨绸缪很重要。相关部门要带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并要求行业制定相应的开放隐私权限的标准。公众、监管机构和立法机关要综合施策,在高技术条件下,对那些汇集、处理、掌控、分析、分发涉及公众个人隐私数据的企业加强监督与监管,进一步保护公众的个人隐私。
南方日报:要让互联网APP守规矩,仅靠约谈、点名的方式是不够的。任何行为如果不置于严密的法律约束之下,就有跑偏的可能性。要织密法网,让企业不敢挑战法律的威严。从这个角度而言,制定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太有必要了,必须严惩那些侵犯隐私的APP。
四川在线: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公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技术是把“双刃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损害用户利益,比如隐私数据泄露、大数据杀熟、网络诈骗等。
光明日报:可以肯定地说,在公众个人隐私和便捷性之间,确有一定关联。但是,若问有多少人愿意以自己的隐私来交换这种便捷性,恐怕并不能得出“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结论,即使少数愿意的,也是建立在知情、法定条件允许下进行的。
文章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