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似乎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切——可以和天南海北的各路网友肆意畅聊;网络购物,足不出户就能将全国甚至全球的好物纳入囊中;同城快递可在两小时内解决送货问题;还可利用网络和摄像头随时观察家中发生的情况……过去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都被轻而易举地实现。
然而,方便快捷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的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
近日,公安部终于放出“大招”,电子身份标识载入手机卡的时代即将来临!将极大程度提升个人隐私安全。
笔者了解到,电子身份标识简称“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
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它既不是明文的身份信息,也不是像身份证那样的证件。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未来,当你使用载有eID的银行卡或手机卡进行交易时,网站后台可以在线辨别eID的真伪和有效性,不用再保存用户的身份信息!
也就是说,你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
不过,相关信息安全技术专家还是产生了担忧: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它在支持电子身份证的同时,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比如,如果用户的微信账号被盗了(这是普遍现象),电子身份证的信息是不是也就被泄露了?所以,是否需要单独为电子身份证进行密码设置,以保证即使被盗号仍然有最后的一道安全屏障?
针对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应注意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护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不要随意把这些信息通过邮件、短信或电话告诉别人,无论你觉得这个人有多么可靠。
二、保护私人电脑和手机安全。如,通过安装防火墙等方式,阻止入侵者远程访问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使用复杂密码,提高黑客解密难度;不用电脑时,一定要关机。
三、合理清理“信息垃圾”。丢掉含有私人信息的文件前,先清理个人隐私。
四、仔细阅读银行对账单、账单及信用卡报告,确认没有可疑交易。
五、网上购物时,首先要在输入信用卡和个人信息之前,确认该网站是否安全。
笔者了解到,下一步的电子化不会局限于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护照、社保卡等等重要身份证件或将全部实现。(戚晨)
文章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