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如今,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近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来看,我国移动App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突出,大量App存在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
记者近日遇到指掌易创始人王伟,是在第七届互联网安全大会的展会现场。一副黑框眼镜、一身深色着装,看起来颇具文人气质。单看外表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扎根移动安全领域10多年的IT“老炮”。“移动App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现象;数字化转型中,企业移动业务安全存在隐患……”对于移动安全行业现状,王伟这样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内外网到云管端,移动安全防护“边界”去哪儿了
在网络安全发展的进程中,安全老三样(入侵检测、防火墙、反病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常说的“边界安全产品”。这些产品设计的基础理念是认为企业边界的外部是危险的,存在着病毒、木马等各种安全威胁,安全产品通过在企业的边界网关处加上各种各样的“锁”,就能将危险挡在外部。
然而,万物互联时代,简单的上“锁”变得不够有效;同时,有数据显示,超60%的网络安全事故来自企业内部违规操作,而边界安全产品对内部威胁的预知与防范并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与上“锁”的说法类似,王伟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好比一间屋子,在传统安全时代里面有墙、有门,在门上做好防控就能保证安全;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说门了,甚至连墙都被“拆”了。“安全业务移动化,从内网外网‘边界’转变为云管端‘无边界’的网络状态。”
王伟介绍,“云、管、端”是移动业务安全的三个重要节点。简单来说,“云”是企业为用户提供服务所需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端”是用户使用的所有智能设备,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管”就是连接两者的智能管道,是两者数据交互的通路。
谈到“安全与业务的关系”,王伟认为,以前做边界安全,安全与业务的关系不大,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在“端”上,业务与安全联系地越来越紧密。“只有了解企业业务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做好安全服务;反过来对企业而言,只有了解底层安全如何防护,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
担心“太懂我”,应对App过度索权怎么做
显然,随着移动互联网端口的大量增加,IT行业业务从“以硬件为主”不断转向“以软件为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概念也在逐步被强化,变成了应用的基础承载单元。
“移动设备有非常强的个人属性,涉及到很多私人属性的个人隐私,大量的敏感信息必将会带来安全问题。”王伟说。
在王伟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须从两个维度来看——便捷性要求用户提供很多数据,但便捷性不能成为App应用侵犯网民隐私的理由。“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这些信息完全可以采取脱敏措施”。
对于移动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王伟认为,一是国家须加强政策指引,在法规层面上不断加强;二是安全从业者要帮助国家制定策略,如同处置交通违规一样,不能只靠交警检查,还需要制定安全规则,“应该是先有规范,后续才是执行”。
王伟还提到,类似欧洲的GDPR里也没有涉及太多细节规定,很大程度上也多是在意识层面,这些都需要不断细化。“网络安全从业者应协助国家出台规范,帮助提供技术检测等”。
既要防止App滥用权限,又要做好敏感信息防护
如今,大批互联网业务走向移动化,将带来大量的全新办公场景,也会出现一系列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比如,某家企业的员工在个人手机上使用App时,基本上不需要通过企业网络,但大量数据都存在于员工的个人手机上,风险不言而喻。
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既要防止App滥用权限,又要做好敏感信息保护。以部分制造业工厂为例,内部员工的手机需要控制摄像头,设计师可能需要控制文件传输,每个人的工作场景不同,安全需求也不一样,而且要保证所有的安全模块都可以在不同型号的手机上单独运行。
“在以往的移动业务安全中,有些企业和组织会采用比较生硬的方法,比如,抠掉手机摄像头或禁带手机工作等。这样虽然能够降低风险,但等同于直接拒绝了移动办公。”王伟说。
事实证明,这类做法长此以往都很难实现。王伟说,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在手机上安装软件等形式,让员工在进入工厂后对摄像头进行有效管理。比如,某些区域可授权拍照,但照片不能在手机里存储,需要发送到企业后台留存;有些员工需要下班后通过平台开展业务,此时流量则可以走安全通道,数据也可以被远程保护起来。
文章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