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记者孙莹 见习记者张晓宇)8月1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峰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摄影:刘建华(央广网发 法院供图)
白皮书展示十大典型技术应用
《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阐述了十大典型技术应用:法律知识图谱技术、区块链技术、即时通讯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数据安全交换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
互联网法院开庭,网上审理的案件居多。如何保证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免去繁琐的证件查验、录入登记的手续,简化诉讼流程、规范了诉讼信息收集流程,还可以进行远程信息甄别,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身份准确;此外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智能门禁出入控制、被动无感知刷脸考勤等应用也支持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人员出入控制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大幅提升效率。
庭审结束,笔录生成,当事人网上签字确认。语音识别技术利用超大规模语言模式识别以及自主学习技术,来预测对话语境,实现多业务应用、多角色区分、智能断句和热词自动生成,有效提高了笔录录入效率,减轻书记员的压力,保证庭审的流畅。
远在千里之外,声画近在眼前。云视频技术为当事人提供了通过电脑端、移动微法院小程序、浏览器等多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当事人随时随地参与庭审及调解,有效降低参与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而公众也可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旁听案件,共同关注网络热点案件审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摄影:刘建华(央广网发 法院供图)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表示,白皮书的发布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为探索创新互联网审判机制提供了司法智慧和北京经验。
场景展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的“北互特色”。摄影:刘建华(央广网发 法院供图)
为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四位当事法官展现了“移动微法院”“天平链”“屏幕共享”和“智能审判应用”四大技术实际应用司法场景,具体展现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的“北互特色”。
司法场景一:移动微法院——用科技改变诉讼模式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郭晟法官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的“移动微法院”。在他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手机端通过AI法官的指导立案成功,并在线进行庭审,整个诉讼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
原告不在国内,被告代理人在外出差,案件承办法官外出培训,不具备通过PC端庭审系统进行视频开庭调解怎么办?法官与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登录移动微法院,并在移动微法院中完成调解笔录的签字和调解书的送达工作,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的转变。
司法场景二:屏幕共享——从适应技术到主动推动技术革新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崔璐法官以“屏幕共享”为例,介绍了在“网上案件网上审理”这个全新审理模式下应运而生的全新技术方法。崔璐法官以法官发起和当事人申请两种方式给大家进行了展示。一种为法官点击“桌面共享”,一键即共享成功;另一种则由当事人申请“屏幕共享”,法官同意后,各方均可观看申请方的屏幕,进行举证质证。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有效的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屏幕共享”结合庭审直播,可以实现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的直播效果,使互联网审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下的审判”。
司法场景三:智能审判应用——法官的机器助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以人工智能软件的“写作成果”是否具备著作权的判例为序,分别通过法官端和当事人端的三个场景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智能审判技术的运用。她把文书自动生成的过程比喻成烹饪一道菜品,“食材”就是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文书生成系统就相当于机器厨师,对这些“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的步骤和方式煎、炒、煮、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文书模板(装盘)当中,由此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
朱阁法官表示,虽然机器法官能够快速处理简单的案件,但是当面对复杂案件时,最终需要法官的经验和理性判断。
司法场景四: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颜君法官结合北京互联网法院“抖音案”,从天平链的应用场景、成效、展望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她介绍到,案件当事人为了赶上开庭,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甚至免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区块链“天平链”技术,让人用了就离不开,它既是一把环保的“加密钥匙”,也是一个省力的技术校验“对勾”。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摄影:刘建华(央广网发 法院供图)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张雯表示:“我们需要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身处北京,我们还要思考北京首善之区建设、服务营商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互联网法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今天的发布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答卷,下一步如何走仍需我们不断思考并推动落地。社会各方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也是在帮助整个社会的进步,帮助美丽中国的发展!我们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肩负起新时代新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