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重组工厂 HTC业绩惨淡 中兴手机重组 联想品牌复出
草长莺飞的阳春3月正是手机商卖力出新的好时节,各大厂商纷纷抛出花样百出的新款手机。与此同时,却有一些手机厂商仍在困境中挣扎,为生存而努力。继曝出资金链危机后,金立手机又传出“东莞工厂解散”的消息;HTC经营业绩惨淡,但还在苦苦支撑;中兴手机和联想手机却已开始变阵,酝酿反击……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目前各大手机商的不同命运,绝对不会过分!
面临“生死劫”的金立手机曾被定义为“成功的标配”。
金立“生死劫” 东莞工厂大幅人员调整
昨日坊间曝出,金立东莞工厂已经开始遣散员工,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作。对此,金立方面回复称,东莞工厂的人员调整已经和东莞劳动局沟通,与员工沟通一致,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标准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操作。
虽然金立没有透露东莞工厂遣散员工的原因,但外界猜测,有可能是重组或卖掉工厂以解燃眉之急。据了解,金立工业园占地面积258亩,投资超过15亿元,年产能高达8000万,号称是亚洲最大单体智能终端制造中心。谁能料到,如此土豪的金立东莞工厂居然进入了停产倒计时,该消息令业界震惊,一些网友甚至发出疑问称:难道金立要凉了?
去年年底金立已出现资金危机。2018年1月中旬,金立公司在深圳和上海等地陷入多家供应商的诉讼,董事长刘立荣持有的多家金立公司和关联公司股权也遭遇法院冻结。刘立荣当时曾表示,将分三个步骤来解决。首先,引入合作伙伴,确保生产与销售;第二,引入战略投资者,补充资金;第三,出售资产偿债,获取债权人支持。最近坊间有一些关于融资和接盘的消息传出,但金立官方并没有发声。
刘立荣常调侃金立是中国手机行业活得最久的公司,现在这棵“常青树”已面临最大一次生死危局。在2017年,这家公司还曾频频出手,手机出货量约达3000万部,排名中国市场的第七位,并率先全面进军全面屏手机市场。
过去两年,金立一改沉稳的风格,大手笔投入广告营销,并聘请大批代言人。刘立荣此前表示,金立的资金链问题爆发是因为2016年、2017年两年营销和投资费用超限所致。
手机是一个非常考验资金链实力的产业,业界都在关注金立能否跨过这道“生死劫”?
一批掉队者 HTC比上年同期亏损扩大2倍
实际上,近两年在这场竞争激烈的马拉松中,不断有厂商掉队、甚至消失,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洗牌一直在进行。
因资金断裂而关门的大可乐,逐渐被人淡忘的天语,打了一炮便销声匿迹的德国血统的Gigaset。而曾经是手机行业翘楚的HTC,业绩愈发惨淡,离手机老本行越来越远。
HTC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98亿元新台币(约合3.37亿美元),与2016年同期的31亿元新台币相比扩大2倍多。HTC表示,净亏损扩大主要是因为库存产品价值减计,以及营收下滑29%所致。去年第四季度,HTC营收为157亿元新台币(约合5.4亿美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国内手机市场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的手机行业,一方面中国手机品牌厂商继续领跑全球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均在增长;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出货量结束两年来的高速增长,触顶后折返下滑,市场加剧洗牌,竞争尤为激烈。排名前五的厂商合计份额达到71.3%,较2016年提高了15.1%,第二梯队(6-10 位)的厂商份额受挤压的情况尤为明显。
在业界看来,面对市场规模见顶、巨头切走大部分蛋糕,众多中小手机品牌在2018年、2019年将是艰难时期。
老品牌变阵 他们都想打翻身仗
最近不少手机商都在集中火力发布新品,其中既有春风得意的华为、小米、vivo、OPPO,也有不少中小品牌在打一场生存之战,抑或是翻身之仗。
近日针对国内手机市场,中兴通讯宣布成立一家子公司——中兴终端中国,由中兴通讯终端CEO程立新直接挂帅,白波任总经理负责中国区。程立新希望在中国市场打一场“翻身仗”。据悉,该公司希望借助这场重组涅槃重生,未来将在产品、渠道、品牌、人才等资源给予中兴终端中国全力支持,对中兴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渠道拓展、品牌提升给予坚定的支持和持续的投入,目标三年内成为国内手机行业主流品牌。据悉,新公司将拥有更大的经营权,在激励机制上将充分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在外部也会引进人才,打造一个新的富有激情的团队;在渠道方面,也会采取创新的渠道合作模式,建立从分销到零售合作伙伴。
这几年的中兴手机在海外销量不错,但是在中国大本营却苦苦支撑。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华酷联”,除了华为一枝独秀,其他三家都在低谷。
最近联想手机重新启用Lenovo品牌,联想手机全新的战略也出炉:将采用Lenovo和Motorola双品牌运营,今年将在中国市场全面发力,同时联想的“新零售”将作出有力的支持。
2018年手机市场竞争的大戏已经鸣锣开始,不知将有哪些新剧情。有业内分析师在某场发布会后感叹说,消费升级、存量竞争、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刁,现在厂商的每款产品都可以说是“代代惊心”。进入T形格局、巨头竞争的时代,这种感触会更强。
北京晨报记者 焦立坤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