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据要素市场 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钦敏
世界正在加速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发展的新焦点,关于如何培养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我有四点体会。
推进数据要素流通,助力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目前我国数据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挖掘利用不够,我们要加快推进政务数字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合规程序和安全管理机制,大力培育国家“信息化应用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激活数据潜能,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加快数据资源、数据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优化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做长价值链,建立自主产业生态体系。
完善数据治理规则,完善数据安全、数据产权和公平竞争法规制度体系,要求我们要加速推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自律公约等数据保护基本法律框架的健全完善。
坚持数据主权原则,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数据治理体系改革,践行合作共赢理念,高度重视开放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数据治理体系。
加快打造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 林宝金
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数字中国、数字福建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数字福州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坚持“数字赋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集聚发展,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我们创新“数字惠民”,建立了政务数据、信用信息等数字载体,“e福州”等应用促进了市民服务更加便利快捷;我们打响“数字战疫”,通过开展线上“云招商”“云签约”等,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进键。
习近平总书记给峰会发来贺信,为我们加快数字福州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强了信心。我们将认真贯彻贺信精神,着力营造创新生态,建设数字化政府,建好大学城、高新区等科创平台,全力打造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着力培育数字引擎,推进以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等为核心的新基建,加快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建设智慧城市,把更多数字应用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数字应用、5G应用第一城。
做实做强做活数据资产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陈四清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金融业也不例外。数据作为重要的要素资产,正在驱动金融服务的再造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与升级。我们体会到,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在做实、做强、做活数据资产上下功夫。
做实数据资产,要夯实数字治理基础。我们要不断提升采集数据的能力,积极参与数据标准化治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让数据和其他资产一样,可计量、可交易,实现市场化流通和配置,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
做强数据资产,要增强数字发展能力。对内,我们要促进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和谐的内部生态圈;对外,通过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生态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做活数据资产,要活跃数字经济循环。我们要强化数据的生产要素功能,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助力畅通经济循环,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好数字治理这座宏伟大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 芮晓武
今年以来,数字技术加速融入国家治理,催生了“一码通行全国”等现象级应用,“数字治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那么,应该如何建好数字治理这座宏伟大厦呢?
一是以新的技术路线打牢数字治理的“安全地基”。数字治理的基础是掌握数字技术,要敢于以超常规创新的路径加快解决问题。我们在全球首创将“可信计算3.0”技术融入CPU、操作系统和存储控制器,形成“PKS”主动免疫防护体系。
二是以新的建设模式构筑数字治理的“主体框架”。数字治理要求必须使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中国电子创新推出“中国电子云”,采取“公有云服务+专属公有云产品”的混合云模式。
三是以新的组织机制提供数字治理的“精美装修”。数字治理涉及广泛应用和诸多“痛点”,必须尽快发展技术先进的朝阳生态。
智能经济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新标签
百度公司董事长 李彦宏
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标签,各领域、各行业都要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经济将在产业智能化、人机交互智能化和基础设施智能化三个层面带来重大变革和影响。
在基础设施智能化层面,推动技术开源开放,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乐高模式”。通过模块化的开源开放的技术能力,不同的开发者和企业获得人工智能技术的“乐高模块”,并在不同领域搭建出新的经济推动力,为社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人工智能技术是拉动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处于其基础层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都是容易被“卡脖子”的技术。要想实现突破,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仰。AI技术研发需要长期坚持,它的商业价值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体现出来,需要科技人员有雄心、有耐心,而且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一定会掌握这门技术。
新基建误区要及时消除
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 徐直军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哄而上、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应用、重短期轻长期等,及时解决方能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
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我认为建设要讲究条件,充分考虑实际,系统考虑;应该从未来看现在,用需求牵引建设,避免投资的重复和浪费,让数据中心的价值最大化。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解决运营商角色的问题,在智慧城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运营发挥价值。同时,注重应用,尊重软件的价值,解决软件的商业模式,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各应用软件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AI很火爆,但大多停留在机器视觉的应用。事实上。AI不仅能解决人的效率问题,还能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AI要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进入生产流程、生产环节,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网络安全应成为新基建的基建
360公司董事长 周鸿祎
加速推进数字化的今天,需要自上而下、各行各业达成一个重要的共识——数字化时代的安全共识。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安全是基础。要把安全作为国家、城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决条件,没有科学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能力建设,数字化就相当于“裸奔”。因此,网络安全应该成为新基建的基建。
不能继续沿用打补丁、查遗补漏式的方法来应对安全威胁,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论,构建新一代的安全能力体系。一方面,自上而下做好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通过安全底层建设,连接、整合、盘活现有的安全产品和组件,构建安全基础设施。
让数字治理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
数据汇聚的能力将对中国未来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利用数据应用能力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构建作为底座的数字治理能力,让数字治理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全球标杆。
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要走向全球化并增强国家影响力,就要形成数字治理的“一体两面”,同等关注产业发展和用户隐私保护。通过我们在全球独一无二的数据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加紧把数字治理能力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中国数字经济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要通过政府的管理、法律意识的树立,核心技术也可以助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进步助推数字治理,让老百姓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更多获得感。
阿里将与全社会一起建设数字中国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勇
今年,疫情加速了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让中国能够尽早地控制疫情影响的范围,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恢复近七成。中国经济彰显的强大韧性,与中国数字化基建的先发优势息息相关。尽管全球经济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中国供应链能力、生产能力、市场的消费能力已经基本恢复,为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来,阿里将用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用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与全社会一起建设数字中国。
加大在福建投入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 奚丹
腾讯正加大在福建的投入,特别是不断深化与福州等城市的战略合作,在新基建、民生政务、城市治理、创新创业等领域,为福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直以来,腾讯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腾讯健康码已被超过300个县市的9亿用户使用,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可靠的支持。在政务民生领域,腾讯已服务近30个部委、30个省份、500座城市、1万个社区,让数亿用户和数千万企业得到实惠与便利。
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互联网的普及落地。春节以来,微信小程序里的生鲜零售、社区电商等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智慧社会建设、服务特殊人群方面,腾讯也深度参与。
数字化信息技术是打通“双循环”的桥梁
戴尔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 黄陈宏
近年来,国内的信息化技术发展一直在完善、成熟,特别是供应链。过去22年,戴尔中国一直在发展国内供应链,形成技术标准、成本标准、环保标准。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300多家国内企业进入戴尔的供应链体系,打造了全球IT行业最大的体系,进入一个国际大循环,这就是数字化信息技术成为打通“双循环”桥梁的一个例证。
作为一家外资本地企业,戴尔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经济。我们和国内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关系不断深化、共同成长,形成独特的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全产业链本地合作模式。戴尔秉持着“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希望在国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作出更多贡献。
智慧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张军
疫情的发生催生了混合教学的实践,重构了教学环境与方式,加速了智慧教育体系化。
智慧教育实践需要智联网的支撑。智联网有五层,包括感知层、网络层、计算层等,每个层都做到智能感知、泛化的网络互联以及认知的计算等,最后就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对教育来说,可以提供多元个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务。
在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群智的智慧社会,基于智联网新型技术框架,感知师生在空间三维、时间和知识五个维度的行为轨迹,打破壁垒深度融合,以人为本构建精细化教育治理体系,重塑教育生态,通过智慧技术释放教育生产力,为师生提供有价值的成长
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 金东寒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制造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要想长期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必须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向智能制造升级。
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三个方面。
产品智能化就是通过人工智能与产品本身的融合,赋予其自主化的能力;生产智能化指通过智能化技术高效整合、控制人机料法环五大制造要素,形成具有自主能力的精益化生产模式,实现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服务智能化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客户量身打造精准的增值服务。
(记者 蒋雅琛 莫思予/文 记者 叶义斌/摄)
文章来源:掌上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