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州区莲亭社区“大党委”积极组织协调相关单位持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在职党员先锋行”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本报记者 陈少娟 摄
□本报记者 闫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扫二维码支付等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推广开来并且被广泛使用。相信很多人走在大街上时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陌生人上来“求扫码”,如果帮忙扫码之后对方还会免费送你一个气球或其他礼品。然而,这样一个小小扫码动作,也可能存在“陷阱”。
6月3日,记者在龙城广场天桥附近发现,街头有四五个手里拿着二维码和小礼物的女士正在向过往的行人“求扫码”并给扫码的行人赠送礼物。经过观察,记者发现有不少行人会选择驻足去扫二维码,来获取各种小礼物。这些扫码的行人大多为带孩子的家长和一些被小礼品吸引的市民。
在广场天桥附近和步行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大部分人觉得扫二维码既能付款交易又能关注商家活动、获取优惠资讯等,让生活变得便利了许多,他们支持二维码的广泛使用。但是也有一些市民表示,一般不会随意去扫码关注公众号和商家的优惠活动,他们觉得“羊毛出在羊身上”,小便宜占不成,弄不好还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随后,记者来到市公安局网络信息反诈骗中心采访,据了解,免费扫码一般会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产生及时危害,大部分仅仅是一种商业推广行为,会通过微信推送相关产品或者广告。其次,扫码后打开钓鱼网站,诱导用户填写账号密码,从而丢失个人信息和钱财。最后,很有可能会打开恶意下载网页,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
天水市刑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赵智彦提醒市民:“希望大家擦亮眼睛,对一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还是需要谨慎,在扫码时多一个心眼,不要见码就扫,有些二维码后面包含的指向是不清楚的,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文章来源:天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