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一篇报道引起了各界对网络安全软件错误标记的报道。其实,错误标记早就存在,可以说会一直存在下去。例如,有用户反映,他到运营商那新办的号码已被标记为诈骗电话,他找到运营商,运营商也没办法处理,只是给他更换了一个号码。
软件标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
1、错误标记(不要指望用户不会标错);
2、标记过期(包括个人业务变了,骗子已放弃号码,号码收回后又重新投入等,这些情况下,原标记已不准确);
3、恶意标记(故意给他人号码做错误标记)。
这使得标记更多只能是参考,而不是依据标记处置(如拒接电话甚至运营商停机),同时也要求软件本身的流程中具备自修复功能,而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审核,显然,大多数软件做不到。
以下为我的一篇旧文:
网络安全软件为什么会给电话号码加错误标记?
有网友问:现在有很多软件出现可以对用户的来电显示进行分类标记,比如职业类的快递、记者;最普遍的是标记骚扰电话;还有一些软件会主动推出公司的来电显示标记。这本来是一种方便用户识别来电的好事情,但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会出现恶意标注现象;另一方面这些互联网公司因为数据不完整或者数据变更,而出现“误伤”情况。如一个朋友的公司来电显示被标记为一家网络营销公司,从而导致好长时间的电话打出去无人接听。
答:网络安全软件给电话号码加标记,主要通过两个方式:
1、软件用户接到电话后根据电话内容给电话号码做标记。例如某安全软件,支持用户给电话号码做“骚扰”、“诈骗”、“房地产”、“快递送餐”、“推销”、“保险”等标记。
2、软件为了丰富内容及服务,利用搜索引擎爬虫,逐渐将搜索到的内容加入到号码库中。例如某安软软件会给部分电话号码加上公司的名称作为注解,这样用户接电话前就知道是从哪里打过来的。
但这两个方式都有问题。
第一种靠用户标记,用户可能标错,这又包括两种可能,操作失误和判断错误,两种比例都不低,例如一个低价销售收藏品或推销低息贷款的电话,是诈骗还是营销,不同用户会有不同的判断。由于只要用户标记数量达到了一定数量,系统就会采用用户的判断,因此可能会标错。另外,也不排除部分用户对某号码做恶意标注,把一个正常号码标记为“诈骗”或其他类别的可能。
第二种靠机器搜索累积,但搜索源可能是错的,更主要的是某号码的信息已经过期。我们到一个房屋租赁网站搜一下房源,不少房源都是过期的,而搜索引擎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信息,因此也难避免错误标记。例如把一个手机号标记为某公司,而实际上,这个号码可能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放弃,而运营商又把这个号码拿出来重新投放市场。原来的隶属关系已经不对了,但系统标记并未能及时修改。
网络安全软件也提供错误信息修复功能,如用户发现错误标记,可在软件中或通过网站窗口投诉,系统会根据情况对投诉信息做错误。问题是,有时很难做独立的准确判断,如有100人标记某电话为推销电话,有1人投诉是错误标记,系统该听谁的,实际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系统采取的办法是标注为“xxx人举报此号码为XXX”,系统既不说标记对,也不说标记不对,只是做一个对标注量的陈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号码在网络安全软件上被标记了上千次“诈骗”,但警方和电信运营商还未对此号码进行处理,因为用户标记难说准确,也不能直接作为判定是否违规违法的依据。
有的网站要求错误标记的用户提供资料证明标记信息是错误的,这对公司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公司名字标错了,也很容易修改。但是,如何证明这个电话没用于“营销推广”、“诈骗”,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个人用户也有类似问题,你如何证明你没有用电话骚扰过别人?
最大的悲剧可能不是标记错误,而是这些网络安全软件后续的处理。例如某软件支持用户选择了“拒绝XXX”类的电话号码,如果你的号码被标记进入了被拒绝的范围中,则可能你永远给这个用户打不通电话了(除非他把你设入了白名单),而且还只是以为占线了。
那,有什么办法减少错误标记吗?其实最有效的办法从来不是“标记+拦截”,而是“判定+打击”。如果判定某号码为“诈骗电话”,即使一次也没诈骗成功,也可根据拨打电话次数按“诈骗未遂”抓获诈骗犯并判刑。如果判定某号码为“推销电话”,且未经用户许可,工商管理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电信运营商有必要建立一套机制,提醒该号码的使用者注意行为已经骚扰了用户,如骚扰次数多,且拒不改正,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如果持续对违规行为做处理,那需要“标记为坏人”及“识别是错误标记”的数量就会大幅减少。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