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

沈昌祥院士:鸿蒙开源很明智,操作系统开发要面向市场

编辑/作者:安安 2019-08-15 我要评论

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

沈昌祥院士:鸿蒙开源很明智,操作系统开发要面向市场

  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1988年被授予“海军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2年荣获国家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6年获首届中国网络安全杰出人才奖。

  新京报见习记者 许诺 摄

  8月9日,华为在其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备受关注的鸿蒙操作系统。8月14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信息系统专家沈昌祥。沈昌祥院士表示,华为做操作系统的底气,有其自研核心硬件作为支撑,选择开源是十分高明的策略。此前,国产操作系统的尝试大多失败,沈昌祥院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投入不够、没有把握好需求以及硬件支撑的不足。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应该更加面向市场,网络安全的目标应当是“安全可信”。

  操作系统要与硬件配合

  新京报: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布备受关注,操作系统为什么重要?

  沈昌祥: 首先我们要认识操作系统是什么。操作系统是资源的调度中心。我们用的设备里面,有硬件也有软件,这两者是通过操作系统匹配起来,进行资源的调度。所以操作系统在设备中是很核心的。

  新京报:华为做鸿蒙操作系统的底气在哪里?

  沈昌祥: 操作系统一定要跟硬件相配合,必须软硬结合才能一起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计算平台,操作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好资源调度的作用。在硬件软化软件硬化条件下,操作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好资源调度的作用。如果硬件不是你的,你拿自己的操作系统去套别人的硬件,就会出现适配问题。华为的优势在于,它的硬件所用的芯片许多都是自己研发的,比如华为手机上使用的海思麒麟芯片。所以硬件平台的支撑是华为操作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支撑,华为软硬结合的路子是对的,是科学的。

  新京报:微内核是鸿蒙系统被多次强调的特性,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吗?

  沈昌祥: 微内核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开始做操作系统时,做的就是微内核。安卓系统也是微内核。微内核与宏内核的区别在于,它把不是纯硬件的调度功能都让渡出去了,只做与硬件最相关的资源指挥调度,在较小的硬件上运行是足够的,但是在大型设备上,就会有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微内核与宏内核各有长短,不能简单地说微内核就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新京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鸿蒙系统研发投入了4000-5000人,这个数字算是很大吗?

  沈昌祥: 很多人看到四五千人这样一个数字会吓一跳:做个软件需要四五千人吗?答案是当然需要。事实上,微软当年为了开发Windows 7,就投入了多达一万人的规模。而且这么多人还要分成很多个层结,有些专门做内核,有些专门做模块,有的专门进行编程。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遍遍地走流程。在搭建好系统之后,还得根据可能的使用场景,进行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都是很花钱的。

  新京报:鸿蒙系统是一个开源系统,选择开源对鸿蒙来说意味着什么?

  沈昌祥: 鸿蒙系统选择开源,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举措。开源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体现高姿态,可以让那些怀疑华为威胁他们安全的人看到,我们的操作系统里没有任何后门或别的名堂;二是通过开源,可以吸收全世界开发者的智慧,他们的努力最后也都会促进鸿蒙系统的成长。对于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来说,五千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面向全球,走出国门,让大家一起来建设。单凭华为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实现这么大的目标。

  闭门造车做不出好系统

  新京报:此前我国也进行过一些开发自主操作系统的尝试,但是都不太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沈昌祥: 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研发大都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投入不够。之前国内做操作系统的团队,很少有超过200人的,资金也不雄厚,要想做好一个操作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二是没有把握好需求。操作系统不是万能的,一定是针对特定的设备,实现特定的需求,而国内之前的一些操作系统,没有想清楚要针对哪些需求进行开发,因此在市场上很容易失败;三是硬件条件不具备。前面讲过了,操作系统是一定要跟相应的硬件进行匹配的,如果没有自主开发的芯片,光有操作系统是不行的。

  新京报:21世纪初的红旗Linux操作系统也有“方舟”芯片作为硬件支撑,为什么最后也没有成功?

  沈昌祥: 红旗Linux的失败是必然的。虽然它有“方舟”芯片配合,但是“方舟”芯片并没有占据多少市场,给操作系统的支撑太有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做操作系统不能闭门造车,而红旗Linux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开源Linux系统的基础上改改代码,是做不好一个操作系统的。

  新京报:在手机端,鸿蒙会取代安卓吗?

  沈昌祥: 不会说鸿蒙出来,安卓就不行了,这是不可能的。

  新京报:按照华为公布的计划,鸿蒙将在三年内逐步进入各类终端,这个可行吗?

  沈昌祥: 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因为它的内核很小,灵活机动,配置方便,在内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就能适应不同的设备。但是至于能不能用得好,还得看事实。

  操作系统研发要面向市场

  新京报:鸿蒙OS的面世,给中国操作系统行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沈昌祥: 鸿蒙系统的诞生,是由需求带动的市场成长引发投入,从而产生的一个成果。这是十分值得提倡的。现在有很多的科技投入,都是盯着政府的项目,申请下来几千万的资金,然后通过种种考核,最后出来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从本质上看,不是由需求驱动的。能通过政府的验收,不一定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华为的鸿蒙系统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说,做科技研发,不能眼睛都盯着政府的那几个项目,而是要面向市场,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投入。

  新京报: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对于我国网络安全是不是也有很大的意义?

  沈昌祥: 你们可以翻一翻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在这个法律中,我们没有提“自主可控”,我们提的是“安全可信”。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过于强调自主,强调为我们所控制,很多时候反而会导致闭门造车,导致操作系统中存在许多的漏洞,让我们的网络更加不安全。所以做研发也要积极学习吸纳全世界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去完善它。不过,核心软件硬件的自力更生,对于我国的网络安全的确是有正面意义的,我们把它总结为“五、三、一”原则,就是在实现重要软硬件国产化的过程中,要保证“可知、可编、可重构、可信、可用”,要“必须使用我国的可信计算、数字证书和密码设备”,而且“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

  新京报:目前我国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还有哪些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

  沈昌祥: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一个单位全力申请到一个科研项目,最后把项目完成交差,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最后社会上有多少人在用?这个是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些产业扶持基金,规模很大,但是聚拢起来的钱又像撒胡椒面一样地投下去,力量不集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很难说。

  新京报见习记者 许诺 记者 陈维城 编辑 赵泽 校对 范锦春

文章来源:新京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对于网友投稿的文章请仔细核对其真实性,如遇要求汇款转账情况,请格外谨慎。

相关文章
  • 郑建华:加密是网络安全核心问题,可抵御全球

    郑建华:加密是网络安全核心问题,可抵御全球

  • 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用内生安全框架实现关基

    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用内生安全框架实现关基

  • 谈剑烽:我国网络安全投入偏低 安全投入占比应

    谈剑烽:我国网络安全投入偏低 安全投入占比应

  • 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网络安全市场规模10年将增

    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网络安全市场规模10年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