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外卖App陷“偷听门”后,微信被指监控用户聊天记录一事再上微博热搜。
近日,有媒体测试称,用微信进行文字聊天后,微信“精选”推荐的公号文章中的广告内容与聊天内容密切相关,疑似微信监控用户聊天内容以用来精确推送广告。据财经网27日下午报道,针对上述质疑,腾讯方面对财经网回应表示,“微信并未检测用户聊天记录,但用户的点击行为可能会影响相关资讯的呈现。”
此外,微信团队称,正如一直以来承诺的,微信不会监测用户的聊天记录,这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更不会通过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来推送广告。腾讯广告通常投放的人群非常广,投放的基本逻辑是基于用户群体属性,广告主可选择他们设定的目标人群。因此很容易出现用户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的聊天内容、浏览内容相似的巧合情况。
但上述否认回应似乎并未得到用户的认可。在“微信否认监控用户聊天记录”话题、报道的相关评论中,部分网友仍表示“还是会的” “用户聊天记录全部都有储存”。也有网友认为,此类情况不是只有微信存在,质疑表示“哪家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是干干净净的。”
大数据工程师:聊天、支付等信息都会被内部维护和存储
实际上,这不是微信第一次陷入用户隐私、信息收集等问题的质疑。今年初微信曾发布数据报告,对不同年龄层用户进行了画像描述,部分用户就曾质疑微信“监控”聊天数据,表示“微信不读取聊天内容,怎么统计表情使用画像?”而微信当时则回应表示,所有数据均已脱敏。
一位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深大数据工程师对财经网表示,“实际上只要是用户(在App)填写过信息,就会被收集到,这些信息会被储存起来内部管理。当然我们内部有规定,凡是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内容处理非常严格,如果有特殊情况,(某个部门、项目)谁想要用用户信息,必须经过好几个部门的审批。实际上聊天的信息、支付的密码都是内部维护、存储的,通过分析确定需求然后再定向推荐,不会轻易放过。”
“当然除非是出现技术漏洞被窃取,(企业)主观上肯定不会向外泄露用户信息,特别是支付信息的安全,因为安全性被质疑是比较严重的。”此外该人士也表示,“其实在国内信息隐私、安全性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
随着大数据、AI的迅速发展,隐私泄露早已成为普遍问题,也是当下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频遇信息骚扰、产生安全隐私焦虑的源头。据中消协2018年底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在测评的10类100款App中,91款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受访者中曾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骚扰或侵害的人数占比高达85.2%,近半数App的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如何规范互联网企业App信息收集,让用户隐私安全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速度已成为现实命题。
中消协现已开通App举报通道
缺乏更细化的法律和规定,客观上也造成了当下各类App在获取、使用用户隐私等方面打擦边球。但上述情况目前已得到用户、行业协会、有关部门的多方重视。
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决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有关部门要求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要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并经个人信息主体自主选择同意;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就在今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公众号也发文表示,目前已经初步建成“App个人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受理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举报,发布对App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情况的评估及处置结果。目前,在举报问题上,“超范围收集与业务功能无关个人信息”占所有举报信息的20%,排行首位。
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此前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也表示,“要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监管,比如说加大处罚力度,甚至降低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现在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较高,降低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文章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