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交通“2.0” 给道路装上“大脑”
近年来,以“互联网+”、智能网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道路交通领域不断深化应用,越来越深地融进百姓生活,也在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安全便捷、高质量出行的新期盼。与此同时,“黑科技”渐次面世应用,创新并丰富着“智慧交通”的新内涵,也呼应了城市提升交通综合治理能力的深层次需求。
日前,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导,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高德地图联合主办的“2019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坛”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的领域内专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行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交通行业创新服务及技术成果,为全面实现智能交通出谋划策,也展现了一幅生动斑斓的未来出行图景。
“黑科技”护航道路安全
数据显示,随着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人车路持续高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4亿辆,其中汽车2.5亿辆,全国有6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了100万辆,29个城市超过了200万辆,北京、成都等11个城市超过了300万辆。高速增长之下,也对如何应用好大数据、服务交通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认车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正良介绍,近年来,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实现卡口、视频和执法取证设备联网接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预计今年底将实现交通监控视频“全国联网”。
与此同时,建立25种违法分析模型和车辆特征库,从通行轨迹数据筛选各类违法行为。集成指挥平台的成功运用,也令套牌车无所遁形。通过对车辆进行标签化“画像”,集成指挥平台可以对4700亿条轨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12余万假套牌嫌疑车,并对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进行再筛选。数据同步各省市后,通过跨区域时空分析锁定假套牌。
识脸
不仅是“认车”,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平台还可以实时精准发现相关涉证违法行为,准确“认脸”。涉证违法行为多分为三类:无证驾驶、失驾行为(注:驾驶员在失去驾驶资格后仍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如“醉驾”吊销驾照、“毒驾”注销驾照、“超分”未学习、逾期未审验等)及准驾不符。事实上,对此类人员若是仅通过交警执法远远不够,难度很大,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与研判,系统预警失驾人员开车上路的行为并进行处理。
移动导航成为出行者“全能指南”
发展“智能+”出行,以“无缝化”出行服务提高出行效率,将减少平均通行时间、分层出行模式,利用交通设计基础、交通工具带动出行行业进入智能交通发展阶段。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表示,以移动导航应用为抓手的管理及服务出行模式,会打通全部层级,让出行者在“行前”“行中”“行后”得到全面高效服务。
智慧出行时代正在到来,移动导航能扮演的角色远不仅仅是“指路”,它正转型成为出行者离不开的“全能指南”。
护安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动态交通事件语音提示,是管理者与出行者之间的纽带,移动导航实时接收动态交通云信息,随时提示出行者;通过应用物联网化改造后的“智慧锥桶”,道路施工信息可上载至地图App,接入数据平台以实现道路施工、事故和封闭管制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发布,设置安全屏障。有了“智慧锥桶”的亮相,仅沪宁高速的二次事故率就降低了34%。
提效率
以高德地图为例,根据毕马威与国研经济研究院的分析结果,移动导航应用为用户节省至少19亿小时的拥堵时间,极大地提升了通行效率和燃油效率。而像去年11月业内首次上线的“多方向实时路况”,则实现了路口处的车道级导航,对路口车辆进行更精准引导。
守环境
“通过陆续上线‘实时公交’等绿色出行导航,我们正转型为多模式绿色出行的移动导航应用。”据刘振飞介绍,过去1年中,已有超过37%的用户采用绿色出行模式,绿色出行分担率比例甚至已超过拥有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如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几年来,通过提升技术能力,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地图导航工具,更希望为整个城市绿色出行提供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我们已上线‘智慧公交站’,覆盖超过10座城市,出行者可通过车辆信息查询有效规划出行时间,公共出行将会越来越便捷。”刘振飞说。
勾画诱人的未来出行场景
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城市CT
拥堵、资源消耗过度、交通事故……城市交通难题如何破解?在论坛现场,高德地图明镜系统正式上线。在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看来,基于AI和大数据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分析、评价和诊断功能的“明镜”,像城市的“CT”一般,多维度扫描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提供城市交通运行“体检报告”并分析原因,从而为精准化综合施策提供依据。
获得了“诊断结果”,下一步要聚焦实现人、车、路的信息协同并建立快速触达用户的服务模式。在武汉,高德地图已实现与信号灯的信息协同。此外,当拥堵、事故等情况发生时,视频AI识别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判断感知路况,并通过App、车载导航、智慧诱导屏等中介实现零时差分流引导。
一站式 全链条
“一站式”“全链条”无疑是未来出行服务的转变方向。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红桐认为,出行新需求可以从管理者、服务者、出行者三方面来阐述。管理者能够利用大数据工具对出行服务进行正确引导,更好对新业态进行监管;服务者具备提供预约化、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出行者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并享受出行方式的不断变化。
数据开放、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监管有效。实现未来智慧出行的目标过程中,还有几处关键问题尚待解决。刘振飞表示,未来,“智能+”出行还将在自动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四方面深入推进,深化企业间合作,在基础应用上深入创新。
“始于出行,融于生活”,平台智能升级的过程也是开放资源共享、数据打通融合的过程。只有努力走出“数据孤岛”,才能让数字红利更好惠及每个人。(记者 孙亚慧)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