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安全

你的聊天内容可能“被窃听”! 一次都没打开的App, 却已向外传输数据…

编辑/作者:安安 2020-07-13 我要评论

现在,我们手机中都安装了各种应用,也就是各种App,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但是也获取了我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App的推送能精准到你在想什么,它就给你推...

  现在,我们手机中都安装了各种应用,也就是各种App,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但是也获取了我们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App的推送能“精准”到你在想什么,它就给你推送什么。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实现的?个人信息安全有没有风险呢?

  App获取个人信息 用户感觉“被窃听”

  北京的苑庆攀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下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

  手机用户 苑庆攀: 朋友说椰枣,过了一天我就刷到了关于椰枣的推荐视频。我觉得很惊讶,我除了说,没有任何搜索记录,咋就给我推荐了?

  过于精准的推送内容,让苑庆攀感觉“后背发凉”。而这并不是苑庆攀一个人的感受。

  手机用户 李先生: 有的App使用的话就要把通讯录等信息都授权,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授权这些信息。

  手机用户 纪女士: 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发送验证码之类的,第二天或者过几天就会有不知名的一些电话打进来,推销一些东西。

  就在上周,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在被点名的15个App中,有13个都涉及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等,个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主任 宁华: 在后台运行时,未经用户同意,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调用系统API接口,频繁获取位置、应用列表等用户个人信息。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已成为今年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的新重点。

  而一些非法网络推广团伙也盯上了个人的信息。 今年以来,公安部在15个省份开展打击贷款类网络诈骗犯罪,发现非法团伙就是将矛头指向有明确贷款意向的人员,根据他们在互联网、手机App等的浏览、搜索记录,分析其贷款意向,从而精准推送大量虚假贷款广告,并实施诈骗。

  360集团安全研究员 俞奎: 他拿到你的通讯录,又拿到短信,他可能知道你近段时间有借贷需求,这个时候他就可能会把这些数据进行二次贩卖,比如卖给一些专门做诈骗的人员。

  手段隐蔽 多款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面对越来越精准的推送,用户有着担心“被窃听”的焦虑,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建了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进行专业的监管。 精准推送怎么实现?过度获取怎么界定?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何延哲: 第一个数据包出现了,我们再等等,第二个数据包也出来了,我点开数据包,这里面就有一个是设备的IMEI号(移动设备标识号)的标识符。

  在App专项治理工作组,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测试正在紧张地进行。检测工具显示,这款社交类App刚安装进手机,一次都还没有打开,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向外传输数据。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何延哲: App在隐私政策里没有提这件事,而且完全是隐瞒了它的自启动的方式,自己又把信息传到了自己的服务器上,是有实证的。明确是违法、违规收集的一种行为。

  专家告诉记者,App获取的第一个信息,往往就是手机的IMEI号,也就是移动设备标识号。这个唯一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 。不管是经过用户同意“拿走”,还是不经允许“偷走”,App一旦获得了移动设备标识号,就为个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础。更可怕的是,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大量App测试后发现,App获取的信息,不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会把信息传给第三方。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何延哲: 这是一款第三方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它通过自启动之后的机制,把用户手机上的IMEI号这样的信息传走了。

  专家介绍,在个别App内嵌入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超过50个。这些有着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行为更隐蔽,也是目前监管的难点。

  360集团首席安全官 杜跃进: 法律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些认定,比如通讯录数据、短信的数据、点对点通信数据,是绝对不能被采集的,但是其他有一些地方其实就不那么清楚。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亚金: 有一个所谓叫最小特权原则,就是说如果你不这么做,或者你把某一项你需要的权限给拿掉,或者你把你目前在后台做的某一个操作给拿掉,它不影响你App的正常功能,这个权限你实际上就不应该获取。

  专家:获取技术在进步 信息保护在加码

  近年来,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针对App的各项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

  专家分析,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语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何延哲: 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复杂高级的手段,去针对某一个人的购物需求去做这样的事。造成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个商品,它可能知道你们是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这些人都会推这样的信息,但是你感觉好像是自己的原因,好像被“窃听”了。

  不过,专家也提醒,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正在降低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和风险。今年,浙江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手机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振动频率。这样的技术,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绕开隐私协议,合法地获取语音信息。

  360集团首席安全官 杜跃进 : 普通用户能做的很有限,最多就是看一看App里面的隐私声明,但是稍微大一点的App,也都会知道在法规上文字上是不会有问题的。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亚金 : 一些厂商可以提出绕过隐私协议的一些机制,来继续访问用户的隐私行为,但是也不弹窗,也不会被发现,这个其实技术上的攻防是一直存在的。

  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保护也一直在不断加强。去年12月,国家网信办出台《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强化用户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何延哲: 能够关闭这也是一种控制,广告太精准了,恐怕最后起到的效果不一定很好,这里面就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比如用户画像,不一定做一些直接的画像,比如可能这一群人喜欢足球、喜欢读书,这是一种爱好习惯,就用这种宽泛性的爱好习惯来代替对于个人的精准的需求。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对于网友投稿的文章请仔细核对其真实性,如遇要求汇款转账情况,请格外谨慎。

相关文章
  •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