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安全

“窃听风云”拷问数字化时代企业道德底线

编辑/作者:安安 2019-03-25 我要评论

本以为想吃什么,外卖App就能推荐什么,恰似上天明白我的心意,殊不知还有一种可能这些App正在偷听我说话。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一过,一场窃听风云就笼罩整个外...

  本以为想吃什么,外卖App就能推荐什么,恰似上天明白我的心意,殊不知还有一种可能——这些App正在“偷听我说话”。“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一过,一场“窃听风云”就笼罩整个外卖行业。有媒体做了三个月测试后发现,两家外卖App出现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的概率超过70%,有时是几分钟后就出现,有时是第二天出现在App首页。两家外卖平台都对“偷听”予以否认,也没有足够证据来指证企业,但“窃听风云”再次折射出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与窘境。

  “偷听”属严重违法行为

  谈及“窃听”,首先要考虑“技术支撑”——技术能不能低成本进行窃听?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看来,想要“偷听”手机用户的说话,技术上不难实现——目前任何智能手机上都有麦克风,可以实现记录功能。

  不过在360安全专家看来,长期实现“窃听”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App利用获取的权限对用户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听”,这一行为不仅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明令禁止,对开发App的企业而言,也会造成设备耗电量的大幅上升,用户体验严重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采集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无效数据,且体积巨大,传输、处理和存储这些数据都会带来极高的成本。因此,这位专家认为,App不太可能利用麦克风权限对用户进行“监听”。

  赵占领也支持这种说法。“公司是否会选择这种操作来实现精准营销,不好断言。”他认为,大公司偷听用户说话,其法律风险和公关风险太大,“这是严重违法行为——往小里说,它涉及到侵犯消费者隐私,踩到了企业商业道德底线;往大里说,这种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数据买卖或带来系统性风险

  在测试中,有媒体提到一个现象,作为外卖平台的美团、饿了么没有被授权打开麦克风,那么“窃听”从何而来?后来记者发现,同属于一个商业体系的天猫和微信的麦克风都在开启状态,而关闭后,精准推荐的情况就不再出现。

  这牵扯出另一个问题——这种“窃听风云”是单个App的问题,还是一个生态链条上的集体输出?专家对此各持己见。

  赵占领更倾向于是单个App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国内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这样做的可能性很小,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在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看来,大公司或许不齿于用“窃听”等方式实现精准营销,但不代表它们不会采买外部数据,“App不少是免费的,看起来很干净,但不排除会有这方面的窃听。”

  唐健盛认为,“窃听风云”不仅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更遭受到了系统性的风险,企业一旦获得消费者的数据和隐私之后,可以给消费者造成更多未知的伤害。

  精准营销时代更要重视消费者隐私

  上海市消保委去年开始已经从技术角度关注App的权限问题。过去一年,包括地图、浏览器、输入法、视频网站等App,都曾被市消保委约谈过;而在本周三,一场关于购物、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相关App的约谈也将展开。

  “App的权限看起来是法律问题,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唐健盛指出,做这样的研究是因为App已成为消费最主要的入口。当App上大量信息被整合成数据,数据又被用于各种商业用途,作为数据获取源头的消费者却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去分辨哪些App的权限拿得不够合理,有哪些权限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比较大。”

  唐健盛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消费者数据颗粒度的要求越来越细,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出于商业竞争必要性,获取消费者的数据可能是企业不得不去做的事,但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就成了一道愈发严峻的难题。

  一位技术人士建议,安卓手机或苹果手机都有“隐私”选项,用户如果不放心,可以在使用App前,通过这些选项取消与App功能不太密切的授权,比如容易侵犯隐私的摄像头或麦克风选项。

文章来源:文汇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对于网友投稿的文章请仔细核对其真实性,如遇要求汇款转账情况,请格外谨慎。

相关文章
  •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