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安全

隐私与便利 两难何解

编辑/作者:安安 2019-09-17 我要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民众对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了,这是好事:比如陌陌孵化的AI换脸软件ZAO,在新奇有趣之余,也引发了民众对人脸生物识别特征隐私泄露的担忧;比如针对拍...

  最近一段时间,民众对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了,这是好事:比如陌陌孵化的AI换脸软件“ZAO”,在新奇有趣之余,也引发了民众对人脸生物识别特征隐私泄露的担忧;比如针对“拍照比剪刀手会泄露指纹信息”的论点,业界和大众引发广泛讨论;更遑论工信部、网信办等监管部门,时不时地点名某些软件“过度索取用户隐私信息”……

  事来了不怕事,大讨论背后,是整个社会对新事物双刃剑成色的思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概念、新技术,往往意味着对个人信息乃至隐私的进一步授权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永远存在隐私保护和技术便利“两难境地”。

  从“预防隐私泄露”到“隐私泄露”,何止是两个字的差异,在监管机构立法执法、企业平台守法自律之外,普通用户如何参与其中,最大程度地化解两难局面,是每一个新技术使用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重点就在于不要盲信。

  不要盲信,一方面不要轻易相信不明来历的新产品、新技术,在下载、注册、使用之前,了解一下运营方,找到正规的下载渠道(应用商店等),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和授权条例……虽然繁琐,但有益无害。更简单的方法是,如果缺乏专业的识别能力和精力,尽量选择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大品牌。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这些大企业也具备基本的补救和赔付能力。

  不要盲信,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担心“处处皆危险”的谣言。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是产业趋势,也大大便利了民众生活;AI换脸、图片社交,也丰富了民众的娱乐世界。杞人忧天式的完全拒绝,没有任何必要。

  而消除用户的这种过度担忧,一则在于监管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和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心存侥幸的企业和黑产在成本和收益的博弈中,自觉站到正确的选择上。二则是企业的自证清白,不仅是尺度和意识的把握,还是用技术保障安全的永无止境。

  互联网社交环境的高度发展,实际上让用户人脸和指纹信息四处留痕(拍照分享即可实现),有心作恶的黑客黑产,完全有能力针对个人进行隐私窃取和使用。但如果企业平台对隐私保护进行综合防护,黑产即便窃取了个人隐私,也无用途。

  仍以刷脸支付为例,人脸识别降低了用户的支付门槛,但黑产盗用依然要付出很高的违法成本,因为主流的刷脸支付平台,在人脸ID之外,还会调用身份信息、手机号验证、登录设备锁定、大数据风控等辅助安全验证,其中一个环节有异常行为,刷脸支付仍然无法完成。

  信件取代烽火、电话取代信件、网络取代电话……一代一代主流媒介手段的变迁,意味着用户隐私授权和使用策略的变迁,隐私涉及得越多,争议也就越多,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我们别无退路,博弈仍在继续。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对于网友投稿的文章请仔细核对其真实性,如遇要求汇款转账情况,请格外谨慎。

相关文章
  •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