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安全

“隔屏有耳”如何保护隐私安全?

编辑/作者:安安 2019-03-22 我要评论

闲聊中提起某些食物,外卖APP就会主动推荐近日有媒体称,经过试验发现部分外卖平台APP大有偷听之嫌,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的麦克风窃取用户信息,继而进行精准推荐。...

  闲聊中提起某些食物,外卖APP就会主动推荐……近日有媒体称,经过试验发现部分外卖平台APP大有“偷听”之嫌,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的麦克风“窃取”用户信息,继而进行精准推荐。对此,被点名的平台均予以否认。

  尽管尚无“实锤”落下,但联想到“3·15”晚会上被曝光的“探针盒子”,不少人都为自己的信息安全捏了把汗。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操作的技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言下之意是平台没必要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问题恰恰在于,干不干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下载安装一个APP,一般都会跳出是否允许定位、调用麦克风照相机、访问通讯录等提示,一旦选择“否”,应用便无法启用。“霸王条款”之下,大家只得无奈点“是”,甚至很多时候还得“始终允许”。如此一来,享受科技红利与保护隐私似乎就成了“鱼和熊掌”。这种“透明生活”,显然不是我们投身信息化社会的本意。

  “隔屏有耳”的忧虑背后,是大数据算法在商业应用中的一骑绝尘。通过对用户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却鲜有人给予同等的关注。“资源投入”的不相匹配,真实地折射出网络中个人和平台博弈的困局:个人选择空间很小。可以说,不论是前些时候某公司人脸数据库外泄引发的舆论恐慌,还是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引发的种种争论,聚焦的都是如何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的现实命题。

  就目前来看,相比于个人信息应用方面的大踏步前进,隐私保护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性条款。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是必要的,基本没有经过法律的审视,完全取决于商家的需要。这方面的治理水平,倘若跟不上商业开拓的步伐,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四面漏风的状况,到时候想保护也得付出比现在大得多的努力和代价。

  根据我国既有规定,手机软件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经用户同意。可“不同意就不让用”该怎么办?这里头权利和责任显然是失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越具体政策层面上的监管宣示,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的制度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或许是有关方面需要考虑的治理方向。在允许商业机构依规采集个人数据的同时,赋予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查询、纠正、删除等一系列权利,以法律的完善来弥补现在的不足,我们的信息安全才能形成一个保护的闭环。

  有人说,大数据是“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的确,当数据日益成为人们行事、社会运转的基本依托,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都是很难想象且难以做到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造福社会而不是毁坏人们的生活。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对于网友投稿的文章请仔细核对其真实性,如遇要求汇款转账情况,请格外谨慎。

相关文章
  •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工信部通报下架26款APP 包含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

  •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德国通过《信息技术安全法》修订草案 建立统一

  •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当心!这17款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 须用"猛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