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极米科技以40万台的出货量居第一,打破了爱普生、Sony、NEC等外资企业长期对行业的垄断,成为首个在中国投影市场登顶的国产品牌。
与此同时,在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最畅销的10款投影机中,极米占据4席;在最畅销的10款家用投影中,极米占据了6席位。
当然,其实无论是打破垄断还是销量的飘红,极米这样的表现也符合人们的预期:在2014年前后,众多随人工智能和消费升级热潮出现的智能硬件玩家里,极米算是目前跑得比较快的,至今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不乏百度、经纬中国这样的大腿背书,足以见得行业对极米和极米所处行业的潜力看好。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好的资源并不等于好的结果。尤其是在智能硬件这个高门槛的行业里,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会选择直接套用华为或者小米的模式,来规避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期资源能够更稳定地转化为预期结果。
正如《科技日报》的形容“这是又一个拥有牢固根基的海外传统大品牌,被充满活力的‘新国货’品牌所‘逆袭’的故事”,极米是一个代表性的参考样本:不想被现有的市场格局所局限和催熟,新玩家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走不出的华为模式和小米模式
随着寒冬氛围的浸淫,人们在面对新创业风口出现时正在变得越来越谨慎,但智能硬件却是个例外:创业者们在几年间将智能硬件拓展到了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机器人等许多领域,也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新宠,比如2018年百度就在智能硬件领域完成了17笔投资,而2017年全年发生在硬件领域投资才仅仅 5 起。
不过繁荣也很快让智能硬件触碰到了天花板。
以小米为例,小米在5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投资和孵化了220家生态链企业,其中有100多家企业集中在智能硬件等相关领域当中,用资本的助推行业实现了短期内的密集生长。然而数量上的繁荣很难转化为质量上的繁荣:
简单来说,对于新兴行业来说,产业端成果转化需要以成熟的市场基本盘为前提,而资本助推实现到的加速显然让产业发展的脚步,快速超过了市场成长的脚步――这让行业玩家们不得不参与到有限市场空间的激烈竞争当中,直接的后果是容错率降低、竞争投入加大。
于是求生意志强烈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们开始“以结果为导向”,逐渐分化为了“华为模式”和“小米模式”。
华为模式,即通过在智能手机既有的功能当中不断改进、进行微创新取得了成功,理论上很适合智能硬件这类“技术导向”的创业领域,然而这种模式的最大痛点在于获得结果的前提是需要足够的基本功积累,而这层积累是随着行业整体的发展不断水涨船高的――创业者如果无法做到对产品基准线的严苛把控,很容易落入“耍小聪明”的锤子模式,也先天地为立足市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相比之下小米模式的练级道路看起来更加亲民。小米模式即通过互联网模式+供应链创新来实现弯道超车。不过借助互联网模式虽然能够通过运营上的弥补,为基础的沉淀争取时间,但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的全面对接运营能够带来的弥补作用正在逐渐消失,产品的比较越来越回到技术和使用体验等硬核层面上来。
而无论是华为模式还是小米模式,当创业者不断适应别人的规则,而不是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导,消费者和创业者都会感到尴尬:前者会觉得“又是老套路”,后者会觉得“我这么努力你们知道吗”。
把创新和深耕写入基因
将创业者默认为创新,实际上是个长期流行于行业里的经典伪命题。因为起步晚的特性,必然会让创业者在重新观察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得出一个相对于已经有稳定运营周期的竞争对手,更贴近市场现状的结论,但创新能够作为创业者的起点,却很少成为企业基因一直延续下去。
《经济参考报》认为,极米的成功源于把创新精神刻进了自己的基因,并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而从理论上说,极米将“创新”写入创业基因似乎更难,因为在绝对数量级的比较上,投影依然是小众玩物:使用场景的有限让人们很难洞察技术上带来的体验,传统家庭场景中很难让消费者放弃实体电视。因此极米创业之初的当务之急除了要解决亮度、距离、抗干扰等问题外,还要为投影重新定位――也就是需要颠覆“投影仪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
因此极米在创业之初进行了一次主动的“二选一”:一是享受成熟供应链的红利,进行整合翻版,做一个跟随者,风险低收益快;二是推翻所有既定规则,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做一个革命者。
当然我们知道极米选择了后者,因此投影仪才有了随着慢慢成为了新中产家庭生活中的“无屏电视”的转变,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以及连接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的入口,但站在当时的时空环境来看,这虽然是被移动互联网深度解构的中国市场所独有的优势,但整个投影行业也鲜有可参考先例、消费者是否买账也是个标准的未知数。换句话说,在彻底的颠覆创新道路上,极米几乎是背水一战。
另一个是必要的深耕。极米科技成立于 2013 年 11 月,主打产品为“无屏电视”,通过几年的耕耘做到了细分市场头名的位置。极米科技董事长、CEO 钟波非常固执地坚持“未来电视一定属于无屏”,除了无屏电视以外,这家硬件创业公司就再没推出过其他产品。
甚至对待这条仅有产品线,极米也是几近严苛的。
极米成立之初,团队立下一个规矩:对不满意的工程样机,一律当众砸毁。成立5年来,被砸毁的样机多达近50台。在开发极米经典产品Z4X时,产品团队光模具就做了八副;为优化一个小细节,短短五天时间内做了12套方案,最后优中选优,确定了一种最为可靠的方案。为了一个小插口在外观上与机身协调,极米花40多万元重新定制模具。
而成长阶段的严苛,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到结果上。从2013年成立到2018年登顶行业的五年时间里,极米先后13次获得了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CES最佳创新奖、Good Design Award等国际权威大奖,技术层面的突破也在2015年后迎来井喷:2015年极米率先推出了采用了双光路设计的极米Z4X,2016年首款1080P全高清支持3D的无屏电视极米H1问世,2017年无屏电视当中加入了MEMC运动补偿技术,到2018年推出了智能辅助校正、一拍“画幕”对齐、全画面自动对焦、实时清晰度补偿等能实现“即开即用”的新技术。
《科技日报》的评价是“极米用五年时间重新定义投影”,而我们通过复盘发现,创业公司能够实现重新定义的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借助已有套路快速适应规则,或者抱紧一条足够粗壮的大腿,而是保留创业之初的“创新基因”,在行业建立的已有壁垒间不断寻找空当。
当创新基因遇到足够的沉淀、足够的坚持、足够的克制,类似于极米的故事也自然水到渠成,在自己拓展的领域内稳稳站稳脚跟。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