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区块链打造数字身份 保护智慧城市安全
2019-04-02区块链 编辑:安安
区块链重塑数字身份,开启千亿市场纷争
文 | 郑伟彬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列。而随着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到来似乎为期不远。但智慧城市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恐怕就是如何让人与城市连接起来。
智慧城市,需要统一的数字身份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智能化移动设备,比如智能手机,让人与城市连接似乎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但移动设备只是一个入口,更为关键的是人的数字身份如何建立。显然,在智慧城市里,如何让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企业实体中拥有不同的账号、身份,并且需要记住众多的密码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各种数据孤岛的继续存在。
因此,统一的数字身份不仅可以免除公众记住众多账号和密码的痛苦,同时也能促进数据的共通,让公众在智慧城市的各个不同场景中,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地使用各类服务。
比如我们现在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业务,需要提供各种证明,用以证明自己的合法身法;到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也需要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但假如公众拥有统一的数字身份,那么只要借助传感器便可以解决所有需要的证明、材料或数据了。
数字身份提振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公平性、包容性
设想一下,在停车场,传感器与数字身份的结合,可以创建无缝服务,让司机随时可以将车停放在他们需要的地方,随时可以将车开走,然后从相应的银行账户上扣除费用。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唯一的数字身份与传感器的结合,将可以重构众多的服务场景,创造更多的价值。2019年1月,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的《2019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就认为,数字身份将成为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靠脸走遍天下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麦肯锡报告则显示,到2020年,身份验证有望成为一个价值200亿美元的市场,其他相关服务更是高达千亿美元。
此外,数字身份也将能极大地提升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根据世界银行的全球Findex,2017年全球有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相比之下,全球超过83%的人口可以使用3G移动连接,三分之二的人口可以使用4G。
如果借助数字身份认证,将可以极大地降低公众注册移动货币账户的门槛和成本,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智慧金融带来的服务和便利性,更大程度地助力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政府治理方面,数字身份的统一将能够帮助数字化、智能化政务的实现。
欧盟数字身份eID的局限性
目前,数字身份已经在部分国家进行推广,主要包括欧盟、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同时中国广州也开始尝试。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基于密码技术的eID方案。
从eID的发展脉络来看,欧洲是最早启动网络身份认证的地区。早在1998年,欧盟就启动了第五次技术发展和示范研究框架计划(FP5),该框架围绕电子政务、个人隐私保护等议题开展了网络身份管理研究。此后,欧盟开始推动从身份认证模式、建立通用eID框架、成员国eID统一性、欧盟对各个国家eID认可到推动联合eID管理的整个过程。
2005年,欧盟要求各成员国政府主导,分别建设eID管理体系,并要求各国的eID在成员国之间得到承认并互通。目前,已有17个国家在本国内搭建了eID框架,但泛欧洲的身份认证体系仍然没有建立,也就是说各国的eID还是无法实现互认互通。
而这也是eID方案的问题所在。
这种基于国家公民身份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虽然强调一对一的准确原则,但是对于应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动有着明显的被动性,尤其是随着难民问题等全球性人口流动问题的出现,这种“孤岛”型的认证体系在治理能力上仍然具有滞后性。
也就是说,数字身份在跨境场景中,可能出现数字身份无法被验证、无法实现互通,或是不被认可的情况。这是国家层面的“数据孤岛”问题。
其次,数字身份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只能存在于国家或企业之间。就当前而言,国家需要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力量提高自身在关键领域的认证能力,这会导致认证体系监管难度的增加。同时,也可能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将这些数据视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导致各体系之间的壁垒高、割裂严重,最终成为数字身份认证的阻碍之一。这是企业层面的“数据孤岛”问题。
用区块链打造数字身份,保护智慧城市安全
最后,这些数字身份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意味着智能设备可能被大规模操控的问题,同时大量公众的身份数据也可能面临被盗取或泄露的危险。而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这恰恰是区块链和其他新兴技术的用武之地 。加密货币成功的技术为保护数十亿连接设备以及不断发展的智能城市网络提供了巨大潜力。加密、安全、分散和共识驱动的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保护最终用户的身份,连接设备和关键基础设施,还可以提供跨网络的安全通信和数据传输,防止其被破坏或篡改。
与集中式企业或政府系统的攻击相比,无密钥签名基础设施(KSI)和类似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可以在任何违规情况下提供即时警报。此外,由于其是唯一的、难以篡改、欺骗或复制,从而保证数字身份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服务、任何场景下被验证,而不用担心存在无法验证识别的问题。
目前,泰国计划在其数字身份识别计划中实施KSI技术。同样,日本金融厅和三大银行正在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识别系统。美国伊利诺伊州则开始着手探索在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出生证明数字化方面部署区块链技术。
如果说传统的线下身份证识别是1.0版本,那么eID采用的中心化数字认证(56.360, 0.00, 0.00%)技术,则属于2.0版本。但在智慧城市时代,这两种方式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采用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技术,是可承载未来数字时代的身份认证服务网络平台,可以说是身份认证的3.0版本,也是智慧城市在大量推出之前,各个城市所需要着力发展的。否则,存在网络安全、缺乏统一身份认证问题的智慧城市,无疑会是人类数据共享的灾难,也难以施展其拳脚。
总之,利用新兴技术强化连接设备、关键基础设施和复杂网络将有助于将风险降到最低,公众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城市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好处,由此无论是其经济潜力、社会潜力也才能真正得到释放。智慧城市也才能成为不断增长的城市化可行的解决方案,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居民需求的唯一出路。
□郑伟彬(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