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老遇上电信诈骗 小便宜心理是祸根
2017-02-01行业报告 编辑:李木然
“我是你领导……”、“我们是XX节目组……”、“您的号码已绑定XX服务,退订请回……”
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遇上各种来路不明的短信和电话号码,又是从何时开始慢慢习惯,还时不时写段子调侃的?
2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少人会回答“这些几年前就有了”,事实上,国家对于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近年来也在不断提高。据新华网报道,2016年1至11月,全国共阻截、清理涉案银行账户60余万个,关停涉案电话号码80余万个;共破获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3万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5.2万人,同比均成倍增长。
但每经小编注意到,引发公众对电信诈骗普遍关注的“徐玉玉案”,其实刚过去5个多月。
2 而且据媒体报道,直到鸡年春节前夕,“徐玉玉案”都尚未报送审查起诉,处于侦查阶段。
为什么中国人老遇上电信诈骗?小编注意到,近日一份来自德国某公司的调查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近4成中国网民愿为折扣透露隐私
电信诈骗,或者说“通信金融诈骗”,其中包括两个,一个是“通信”,另一个是“金融”。
一方面,诈骗团伙需要借助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与受骗者联系;另一方面,完成联络后,他们还要通过刷卡、取现、转账等金融行为实现资金的非法占有。不论诈骗方法多么千变万化,它都无法跳出这两个。
在通信阶段,诈骗团伙为博取受骗者信任,时常以一些较为私密的个人信息作为筹码,这也是所谓的“精准诈骗”。
这些隐私信息从何而来?此前的报道中,业内人士认为有三种泄露途径:
一种是接触到数据的工作人员泄露数据;
一种是黑客入侵目标获取数据;
还有一种是第三方IT系统服务公司在提供服务时获取数据并泄露。
然而每经小编注意到,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更加根本的泄露源——我们自己。
1月27日,德国消费调研公司(GfK)公布了一份多国在线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网络用户更愿意为获得折扣等优惠透露个人信息。
1 “我愿意用我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病例、财务数据、驾驶记录、家庭水电费等),来交换一些福利,比如低价折扣或私人订制的服务。”
在该调查中,参与者需要从1(完全反对)到7(完全同意)中选出一个数字,来描述自己上面这句话的认同度。
结果显示,来自17个国家的受访者中,有27%的网络用户愿意用个人信息换取折扣,表示“完全不愿意”的仅有19%。
从年龄上看,30-40岁之间的用户最愿意透露自己的隐私,比例为34%;20-30岁的用户紧随其后,为33%;15-19岁的用户为28%。
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还指出,表示愿意透露隐私换取折扣的中国网络用户竟高达38%,远高于27%的平均线;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有8%。
从性别上看,中国女性网络用户表示愿意的比例就更高了,为42%。
1 其它“愿意”比例居高的国家还有墨西哥(30%)、俄罗斯(29%)和意大利(28%);“不愿意”比例居高的国家则是德国(40%)、法国(37%)、巴西(34%)、加拿大(31%)以及荷兰(30%)。
1 再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为了换小礼品、办各种会员卡或参加商家优惠活动,填写过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有时甚至是身份证号、住址?又或是在网上,为了玩一些“测运势”、“查一查多少人拉黑你”之类的小游戏,轻易地勾选了“允许访问我的通讯录、好友信息”?
如果按照上述调查结果,可以说,近4成中国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都还没被黑客“拖库”、“撞库”,就已经面临被诈骗团伙恶意套取、导入黑产的风险。
每经小编来做个调查吧
为什么我们一见“小福利”就把持不住?
每经小编注意到,GfK公司的调查并不是唯一一份针对此类消费者行为的调查。
去年1月,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的一份名为“隐私与分享(Privacy and Sharing)”的报告显示,在美国,51%的受访群体在面对“用隐私换折扣”的情况时表示拒绝;3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还有15%则表示要看具体情况。
而早在2013年,计费和客户服务(CC&B)软件公司Amdocs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也明确指出,“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个人信息可以用来换取更好的服务和回报;用户数据有可能成为新的行业货币(industry currency)”。
1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调查显示,有57%的消费者愿意提供诸如定位信息、在网上互动最多的5位好友的姓名之类的个人隐私来换取福利,54%的受访者甚至同意将这些信息移交给第三方。(可见,有时候信息泄露源头不在自己,还可能被朋友“出卖”)
Amdocs公司在报告中提到:
1.过半消费者在得知可以得到更优惠的价格、更好的网速、更优先的服务时,就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信息。
2.三到四成的消费者在面对返现、积分、优惠券等直接关系到钱的福利时,也愿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还有36%的消费者甚至愿意“白给”……
为什么我们看到“小福利”就把持不住?难道“贪小便宜”真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小编注意到,Amdocs公司还指出了这样一点:
消费者的信任可以被充分开发。鉴于56%的消费者愿意信任向他们提供服务的人/机构,这些服务提供方大可将收集到的数据精准应用到新的商业模式中,比如“卖给第三方”。
可见,造成许多消费者容易掉以轻心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隐私认识还不够充分;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带着福利来套取信息者的天然信任,也让不少人放松了警惕。
所以,以后再遇到要用个人信息换取的小恩小惠可得当心了!
关于如何预防电信诈骗,此前网上已有不少攻略,最后我们再复习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