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安全播报 > > 正文

聚焦315: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保障?

2018-03-15安全播报 编辑:安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被收集倒卖等现象突出,侵害着消费者权益。网络消费存在哪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消费者又该如何防范呢?

  资料图:某款视频类APP显示有“监听电话”的权限。中新网吴涛摄

  部分手机APP过度采集信息

  近一年,企业涉嫌过度采集用户信息的热点事件偶发,引起民众和法律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期间,国家相关部门还约谈一些互联网企业,要求其进行整改。

  “是否同意服务条款?”这是注册网站账户或下载手机APP(应用软件)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选择“同意”才能进入下一步。对于条款中可能存在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问题,很多人感同身受却又无可奈何。

  近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部分手机APP过度收集、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被窃取。

  “有89.62%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41.16%的被调查者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之前不看授权须知等。”报告称。

  有研究调查发现,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Android应用中,以影音娱乐类最多,为23.4%;娱乐资讯、生活购物、和常用工具类应用并列第二位,均占越界软件总数的13.0%。

  网络消费时隐私信息或被泄露

  网络消费流行,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大量采集,一旦泄露就可能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

  例如,有人网上订票后收到“机票退改签”的诈骗短信,有人在电商平台购物后收到自称卖家的电话,称订单异常,要求提供银行账号或登录指定链接等。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即拥有个人信息资料的商业机构被外部窃取或内部泄露;技术漏洞所致,造成用户大量隐私内容曝光;用户个人由于信息保管不当,被不法分子获得等。

  快递单上,收件人手机号码被部分隐藏。中新网邱宇摄

  近年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已成互联网企业难以言说的痛。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信息,企业有所行动。比如网购中的物流环节,许多快递公司改用“隐私面单”,不再完整显示收货人的姓名、手机号和地址信息,从而达到加密效果,防止其他人从单子上窃取个人隐私。

  不过,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认为,除了隐私面单,快递公司还要防止数据库里的数据外泄、在技术层面上防止黑客入侵等。

大家都爱看
你的手机安全吗?切记防范恶意软件你的手机安全吗?切记防范恶意软件 众安科技成立众至网络安全联合共创实验众安科技成立众至网络安全联合共创实验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